鐵道藝術村

主題名稱:鐵道藝術村
位  置:台東市鐵花路(舊站)
地  形:平原
管理單位:台東縣政府
描  述:擁有80年歷史的台東火車站功成身退後,搖身一變成為歷史建築、藝術、旅遊休閒的多元文化空間-台東鐵道藝術村,各類型的藝術家、藝術團體群聚、整合、交流,藝術能量已然在此聚集、發聲。重新變裝後的台東舊火車站,其營運功能與以前大不相同,營運方向以台東鐵道藝術村的藝文展演活動、鐵道文化展現及旅遊服務中心的觀光資訊服務為三大方向,不僅展示了台東舊站的文化底蘊,注入無限的藝術創造活力,吸納在地的族群人文特質,也揭示了新藝術文化地標時代的來臨。
<資料來源:台東觀光旅遊網>
攝影作者:黃銘建 攝影日期:2009/01/16

綠色隧道

主題名稱:綠色隧道
位  置:11號道路 169公里處
地  形:道路
管理單位:台東縣政府
描  述:由卑南鄉沿台9線往台東市區,映入眼簾的是一條長達2公里的綠色隧道,兩旁種植茂密的茄苳樹,濃蔭蔽天,呈現令人心曠神怡的綠色世界。綠色隧道是日本殖民統治台灣期間,為因應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盟軍發動攻擊,興建以茄苳樹為掩護的戰備道路,從台東市經卑南鄉一路延伸到鹿谷鄉,長達20多公里。雖然綠色隧道的規模已大不如前,但兩旁綠意成蔭,散發的芬多精,令人神清氣爽,可閒適的騎著單車,或步行悠遊其間,享受沒有干擾且充滿新鮮空氣的野趣。
<資料來源:台東觀光旅遊網>
攝影作者:黃銘建 攝影日期:2009/01/11

琵琶湖

主題名稱:琵琶湖
位  置:森林公園內
地  形:湖泊
管理單位:台東縣政府
描  述:森林公園林中步道蜿蜒交錯,於近海處有因潮汐調解因素自然形成一處琵琶天然湖泊,稱為琵琶湖,深藏於公園內,是一個珍貴的河口海濱濕地,由卑南溪地下湧泉不斷冒出所形成。琵琶湖綠蔭湖光幽靜秀麗,風光如詩,景緻若畫,湖旁有木造景觀台及步道,全部漆成深咖啡色,和四周綠意環境構成完美視覺組合,景色更加令人舒暢愜意,是距離台東市區最近的天然湖泊,也成為台東市民最喜歡自在徜徉的後花園。
<資料來源:台東觀光旅遊網>
攝影作者:黃銘建 攝影日期:2008/10/18

森林公園

主題名稱:森林公園
位  置:台東市中山路底
地  形:湖泊、草地、防風林
管理單位:台東縣政府
描  述:台東休閒森林公園是一大片面積遼的木麻黃防風保安林地,由於木麻黃顏色較深,遠遠望去林相黝黑,因此又稱為黑森林。森林公園近年來經過多次維護整治,設置自行車道、休憩涼亭、遊客服務中心等設施,木麻黃區已成為生態豐富,環境清幽的綠色海岸,走過以木板舖成的步道,登上黑森林的木造休憩平台,是細細品味湖面的最佳場所。
<資料來源:台東觀光旅遊網>
攝影作者:黃銘建 攝影日期:2007/12/09

海濱公園

主題名稱:海濱公園
位  置:台東市大同路
地  形:海岸、草地
管理單位:台東縣政府
描  述:台東海濱公園緊鄰台東市區海濱,經過有計畫的整建後,面貎一新,可以盡攬綿延無盡的海岸和青翠秀麗的山巒,是台東市最具海岸意象的都市藍帶系統及獨特南島風格的公園。
<資料來源:台東觀光旅遊網>
攝影作者:黃銘建 攝影日期:2009/01/16

活水湖(人工湖)

主題名稱:活水湖(人工湖)
位  置:台東市中華橋下
地  形:湖泊
管理單位:台東縣政府
描  述:活水湖位於森林公園邊,是每年舉辦龍舟競賽、全國鐵人三項等大型體活動的場地,黑森林知名度日增。由卑南溪地下湧泉不斷冒出所形成。
<資料來源:台東觀光旅遊網>
攝影作者:黃銘建 攝影日期:2009/01/16

卑南文化公園

主題名稱:卑南文化公園
位  置:台東市南王里
地  形:河階地
管理單位:教育部
描  述:卑南文化遺址因開發興建台東火車站新站而發現出土,遺址總面積約80公頃,為台灣目前已發現規模最大,地下出土文物最豐富的史前遺址,也是東南亞地區最大的墓葬群遺址。卑南文化公園是以展示卑南遺址為中心設立,是全台首座和唯一現地保存最完整的史前遺址公園。
<資料來源:台東觀光旅遊網>
攝影作者:黃銘建 攝影日期:2009/01/11

高台飛行運動公園

主題名稱:高台飛行運動公園
位  置:鹿野鄉
地  形:台地
管理單位:花東縱谷國家風景區
描  述:高台為突出於花東縱谷平原上的台地,站在台地上,有許多視野良好的眺望點,可俯瞰鹿寮溪與卑南溪交會處的景緻,有如大自然所賜的地理教室。  鹿野一帶溪谷景觀的地形特徵與平原聚落的空間紋里,不僅是絕佳的眺望點,更是熱愛飛行傘和滑翔翼運動人士的最愛,觀光茶園一帶有飛行傘和滑翔翼練習場,常可見到花花綠綠的飛行傘翱翔天空,呈現迷人的景色。
<資料來源:台東觀光旅遊網>
攝影作者:黃銘建 攝影日期:2007/12/02

利吉惡地

主題名稱:利吉惡地
位  置:台東市北郊卑南溪畔
地  形:利吉層
管理單位:花東縱谷國家風景區
描  述:利吉原本是阿美族所建的部落,原稱Ligiligi,也是「利吉」名稱的由來。利吉惡地又名利吉月世界,位於利吉村,地屬富源山,土壤為利吉層,乾燥時堅硬如石塊,遇雨則泥濘不堪,由於長期雨水沖刷,形成雨蝕溝滿布的獨特景景象,草木不生,為台灣少見的美景。利吉層來自堆積在海底巨厚的泥質沈積物,因地殼板塊運動而被推擠出地表,由濁流沈積的岩和頁岩或泥岩構成的交互層,在出露地方形成獨特地形。
<資料來源:台東觀光旅遊網>
攝影作者:黃銘建 攝影日期:2009/01/11

小黃山(普優瑪山)

主題名稱:小黃山(普優瑪山)
位  置:台東市北郊卑南溪畔
地  形:斷崖地形礫岩層
管理單位:花東縱谷國家風景區
描  述:小黃山與利吉惡地同樣屬於特殊地形,屬於造山運動所形成的斷崖地形礫岩層,於明峰村卑南溪的河畔,沿溪往上游綿延數公里長,奇岩聳立,又名「台東赤壁」。小黃山位於卑南大溪下游,花東縱谷南端,從岩灣綿延至山里一帶,是卑南山麓的岩層,奇岩聳立,猶如黃山再現,幽靜中見雅緻秀麗。雖無中國黃山的雄褘磅礡,但韻味更勝一疇,是花東縱谷中重要的一處景點。
<資料來源:台東觀光旅遊網>
攝影作者:黃銘建 攝影日期:2009/01/11

綠島

主題名稱:綠島
位  置:22°41'N 121°28'E
地  形:火山島等
管理單位:東部海岸國家風景區
描  述:綠島為呂宋島弧最北端的火山島,面積約16平方公里,為台灣第四大島,島上最高處高出海平面僅280 m,惟若自其東邊的菲律賓海盆地底算起,則高達4,000 m以上,比玉山、富士山都高。原名有火燒島、雞心嶼、青仔嶼等諸多稱呼,西人則名之為Samasana、Itanasai或Sanasai等,今人譯之為「珊納賽」,應為昔日南島民族所留之名。關於「火燒島」一名之由來,有眾多說法。其一為早年島民出海作業,暮晚歸航,常見島東山上有火光如炬,指示航路使不致迷。其二為年島民出海遇濃霧迷途時,家屬常於山上燃燒烈火指引歸航,長此以往山上草木悉遭焚燬。其三為清初時島上原是一片青蔥翠綠,後來一次大火焚燬大半之森林,以致山頭皆光禿。民國38年(1949),台東縣長黃武鴻以火燒島名不雅,呈請省府易名「綠島」,以提倡造林綠化。
<資料來源:綠島資訊服務網>
攝影作者:黃銘建 攝影日期:2008/10/17

伽路蘭遊憩區

主題名稱:伽路蘭遊憩區
位  置:11號道路 156.5公里處
地  形:礁岸、綠地
管理單位:東部海岸國家風景區
描  述:伽路蘭社是台東縣東河鄉著名的阿美族部落,阿美族語稱為「kararuan」,內政部統一譯音為「jialulan」,翻譯成漢文就是伽路蘭。在阿美語中的意思是指洗頭髮的地方,因為附近小溪富含黏地礦物質,洗髮後自然潤濕亮麗而得名。伽路蘭延續綺麗的山海之美,自然景觀秀麗,腹地廣大,且沒有視覺障礙,白天視野遼闊,風光壯麗,可以欣賞從小野柳、都蘭灣一直到都蘭鼻的海岸景觀,仰望台東最迷人的都蘭山,傍晚彩霞滿天,海風送爽,晚上更因沒有光害,成為觀星、賞月、聽濤的好去處。
<資料來源:台東觀光旅遊網>
攝影作者:黃銘建 攝影日期:2008/12/28

東河橋風景區

主題名稱:東河橋風景區
位  置:11號道路 146公里處
地  形:橋梁、河谷
管理單位:東部海岸國家風景區
描  述:東河橋遊憩區位處連接成功鎮與東河鄉的馬武窟溪出海口,東河新、舊兩條橋樑橫跨其上,造型各具特色,並列橫跨於馬武窟溪之上,展現建築藝術之美,在四週翠綠的山巒映照下,顯得亮麗動人,也有如絕美的山水畫,令人讚不絕口,留下難忘記憶。由新、舊東河橋構成的東河橋遊憩區,地理環境與長虹橋遊憩區極為類似,規模雖較長虹橋遊憩區小,但因人為發展較少,相對的,自然景觀也更加樸質迷人。
<資料來源:台東觀光旅遊網>
攝影作者:黃銘建 攝影日期:2007/10/21

金樽陸連島

主題名稱:金樽陸連島
位  置:11號道路 136公里處
地  形:連島沙洲
管理單位:東部海岸國家風景區
描  述:金樽陸連島是臺灣唯一正在生成的陸連島,深具學術價值,整個範圍包括金樽漁港、白沙灣海灘及金樽附近的山澗峽谷,因灣似酒杯,故取名為「金樽」,又因形狀頗似船錨,亦稱「錨島」或「錨狀礁」。由觀景休憩區有步道和木階梯可直抵海灘,美麗的林間景緻及海岸風光盡收眼底,迷人的細緻沙灘,是許多情人最喜愛踏海駐足之處,遊玩沙灘後,回到觀景休憩涼亭,喝一杯香濃的咖啡,十足愜意,也是聽濤和釣魚的好去處。

<資料來源:台東觀光旅遊網>

攝影作者:黃銘建 攝影日期:2008/12/28

三仙台風景區

主題名稱:三仙台風景區
位  置:11號道路 102公里處
地  形:離岸小島和珊瑚礁海岸
管理單位:東部海岸國家風景區
描  述:三仙台全島面積約22公頃,最高點海拔約77公尺。地質屬於都巒山集塊岩,原來是一處岬角,因海水侵蝕逐漸蝕斷岬角頸部,而成了離岸島,島的四周珊瑚礁環繞。過去想參訪三仙台的遊客只能利用退潮時,涉水而過。民國76年完成造型夠眩的八拱跨海步橋,橋分成八拱,波浪造型,造型夠炫,長320公尺,宛如一條巨龍伏臥海上,銜接三仙台和本島,長龍臥波,氣勢壯觀,橋上階梯也是320階,深具巧思,已成為東部海岸的著名地標。
<資料來源:台東觀光旅遊網>
攝影作者:黃銘建 攝影日期:2008/12/28